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大數據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現如今大數據技術早已滲透到金融、物流、通訊和工業等行業領域。大數據在容量、多樣性和高增速方面的爆炸式增長全面考驗著現代企業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與此同時也為各個行業帶來了準確洞察市場行為的機會。迄今為止大數據技術與產品有哪些創新,大數據如何實現流通變現。圍繞這一系列問題,5月24日,由貴州數據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2017數博會?貴安國際數字經濟論壇?數據寶專場研討會"在北斗灣開元酒店多功能廳盛大召開。
5月24日下午在“2017數博會?貴安國際數字經濟論壇?數據寶專場研討會”上,中國電信醫療信息化運用基地常務副總經理謝青宇先生發表了精彩演講。
人物簡介:
謝青宇,中國電信醫療信息化運用基地常務副總經理。
圖為:謝青宇
以下是謝青宇演講實錄:
感謝數據寶公司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做交流,對此我做了很多準備,也問了圈子里的很多人。最后我明確了演講方向,落腳于智慧醫療。當然如果大家聽過我以前的報告,我也用過這樣的題目《大數據時代下的智慧醫療健康》。現在這個行業有它特殊的地方,信息化推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混合前進,這個產業也非常有特點,所以借這個機會跟大家做交流,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運營商在做這個行業的機理是什么意思?最早我們做行業研究,我們叫通用行業沒有意義,在很多窄分領域得到的應用更加突出,數據寶的數據接口也分得非常細。這也是在轉型的背景下一步一步推進,從2004年做轉型,2013年成立基地,2016年進一步提出轉型三年,就提出了現在的方向,叫3C+D=I,未來整個網絡會從計算到連接到交互擁有非常大的變化。連接本身是彈性連接,交互過程下一步智能終端可能都沒有了,這是整個交互過程,在這里面會產生大量的數據。決策中會產生另外的有機體,這跟生物、健康有密切的關系。
最近醫療一直有個分支,現在這個話題提得比較少了,所謂的“顛覆醫療”,阿里提這個話題比較多。慢慢大家認知到醫療行業面臨的是優質資源的稀缺,最近互聯網醫療有個征求意見稿,在網上討論得非常熱鬧,這里面都有辯證的東西,說互聯網是不是真的像其他行業一樣會分散他們的壓力,其實有時候把資源變得更緊張了,后面我會再講這個話題。作為中國電信來說,我們比較堅定站在這一側,后面會繼續講。
智慧城市核心三句話:更好感知、更好連接、更好智能。對醫療行業來講,最核心的是以人為本,里面有三類角色:健康人群、生病人群、從醫者。真正生病人群占總人群的5%,95%的人是健康人群。生病的過程有更好的服務、更好的質量。對醫生本身來說,提高了他的社會效益,特別是他的感知。我們從五個方面來說:一是網絡與應用全覆蓋,二是人、物、系統(服務)無縫連接;三是服務能力隨需應變;四是良好運營體系;五是持續創新的生態系統。
覆蓋篇,云網覆蓋。高品質云計算數據中心,打造堅實“互聯網+醫療”基礎設施,整合運營377個云數據中心,云資源分布8+2+X,20ms延時覆蓋圈,計算能力百萬物理核,儲存能力EB級,網絡能力10TB+。醫療專網,醫療機構就近接入電信網絡,龐大且靈活可控,三年目標覆蓋全國60公立醫院。當我們的網觸及到以后,把原來的服務提到外圍來以后,怎么樣把真正的應用觸及到個人,我們的實際體會處在過程中。
從應用視角看,可以感知到醫院的很多環節已經往外延伸,比如掛號、支付,數據已經越來越多的往外出來。從應用的視角,這個行業會發生非常大的覆蓋,從網絡、數據存儲到應用,越來越多的行業已經遷移到數據這一側。
從連接來說,國家衛計委推的“1+1+1”,這是中國醫院最矛盾的地方,大家都抱怨國外的醫療服務怎么怎么好,他們從業者是不同意的,比如在美國要先去看全科,他讓你轉才能轉。國內大多數直接跑到三甲醫院看病,而且還是不同的三甲醫院看病,這也是大數據很難做的因素。在這部分我們在上海醫療改革中做一個基于手機的健康卡,為的是標示病人,這是一個硬的安全機制,可以訪問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反過來講,衛計委希望通過全過程把全科醫生和病人連接起來,但這個難度比較大,全科醫生現在培養的數量和能力差距是很大的,上海要求一個全科醫生負責2500戶人家,他能走完嗎?
可穿戴。包括健康設備和醫療設備,這個市場非常熱鬧。當時也碰到同樣的問題,就是大家信不信得過,大家知道蘋果很早就開發了PSD,現在也沒有推出一項產品,通過了美國的醫療認證,真正推出來的很少。一是醫院能不能診斷?二是誰來承擔責任?這是本質上的兩個問題,所以美國做的醫療人工研究當中用的還是影像設備,用醫療設備去做智能數據分析。現在希望隨時把它采集到,這種數據也大量的沉淀下來。服務端,測完了數據誰在關注,更多是在運動等方面起到輔助作用,在醫療行業還是有問題。另外,醫療、計生、衛生等數據也開始嘗試,特別成型的案例原因在于數據質量有問題。
數據本身已經覆蓋,你能獲得以后,能把它有效連接起來以后,這部分服務創新也同步在做,這三個事情是并行的,都在同時發生,這是我們今天在做的事兒,去年專門做這個事兒,我們建立一個影像診斷服務中心,在服務模式上數據本身被打上標簽,以后形成一個智能數據以后,這樣的服務會比較快的增長起來。
隨著數據匯集以后,在運營模式上,醫院的決策也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大家也需要考慮,原來只是考慮院內系統,現在要考慮怎么推微信號、怎么服務它、怎么考慮一些弱點,上海人民醫院花很多錢在里面做WiFi系統,這都是嘗試。
創新。包括職能健康監控、慢性病管理、理療康復、智能輔助診斷。這已經有一些研究了,但是沒有真正進入到使用環節,進步非常快。
另外一個部分是院內,剛才講你把信息整合起來以后,基于醫療行業本身的整理。包括分級診療、科研創新、精準醫療、醫療改革、閉環服務、MDT多學科等,大數據應用場景其實就是報告應用,這是醫院本身的一些特點。
大數據更多還在醫療科研部分,從最早的全癥醫療到現在所謂的精準醫療,這跟大數據的關聯都是非常大的,更多是跟健康人群的管理相關。精準醫療更多來自于數據模型,建模倒過來了,本身它具備精準條件,對一個人的健康刻畫有非常精準的手段,然后再開展醫學研究,對它本身會發生變化,這是比較大的動向,可以去關注。
最后,醫療行業也在做一些嘗試,這是美國正在做的健康信息信息交換,他們在嘗試這樣一種機制,但是還不太成熟。美國的醫療數據做得還是比較扎實的,國內還有很多基礎要做。
醫療行業還有一個特點,這個行業我做4年多,這個行業的歷史至少有5千多年,歷史特別悠長。醫療有兩個目標:一是健康管理,二是慢病管理。大數據引進以后,大家看的科幻片,把一個病人掃一下,這個病人就好了。大數據在醫療行業,一般水平的服務會被替換掉,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作為運營商來說,我們希望做好基礎設施,中間一個很大的部分是關注醫院,院內放不下就把數據放到云端。數據出來以后,我們把更多的標簽、智能算法對接上去,對這個產業應該會有比較大的變化,當然這也正在研究當中,希望通過交流,后續有更多的合作,對這個產業有更多的推動。
我就報告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