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誰也不會把一位10000號的質量經理和歷史建筑愛好者聯系起來,而1984年出生的邱力立就是這樣一個人。作為10000號春申臺的商客質量經理,他已經有十年工作經驗了。在生活中,因對上海的老建筑以及背后的歷史情有獨鐘,空余的時間里,他會背著相機走街串巷,查閱書籍,匯成文字,以#上海老建筑#為話題,發表在個人微博@王陽明66上。時間一長,#上海老建筑#話題閱讀量突破2300多萬,小有名氣的邱力立也吸引了上海諸多資深媒體關注,澎湃新聞、《文匯報》《新民晚報》等都曾報道過他。
童年悄悄埋下了種子
“力立,房子漂亮伐?這房子老板是個大人物,很有作為,你將來長大了,要以他為榜樣。”上個世紀90年代初,邱力立還是一名十來歲的小男孩,被托付給爺爺奶奶照顧。爺爺家住在有著“巨富長”之稱的富民路上,邊上就是銅仁路綠房子、延安中路哈同花園舊址、馬勒別墅等。
那時,爺爺最喜歡拉著邱力立的小手在老房子前轉悠,說著房子背后的風云沉浮。比如這棟銅仁路的綠房子是匈牙利籍建筑大師鄔達克的作品,因其建筑和圍墻大量采用綠色面磚而得名。當時,里面有一個診所,因為聽多了關于這棟房子的故事,童年邱力立對去那里看病打針沒有恐懼。而在他的心里,也悄悄埋下了一顆老房子愛好者的種子。
時光荏苒,邱力立畢業參加工作,爺爺卻去世了,這顆種子被深深地埋在心底。直到2012年,邱力立看到一篇關于鄔達克與“綠房子”的文章,文字的描述勾勒出熟悉的往事,他心里就像有種信念驅使一般,要去綠房子走一遍。
老房子的門難敲
通過尋訪,邱力立對老房子的眷念愈發地深,他萌發了“尋蹤上海往事”的念頭。利用業余時間,他走街串巷、出入各大圖書館收集資料,然后對老房子進行拍攝,隨后文字再匯總,發布在微博上。
不過許多出于名家之手的建筑,有的為文化建筑可以公開參觀,有的則成了飯店。還有碰到不對外開放的老房子怎么辦?邱力立自有方法。比如蔣介石和宋美齡緣定終生之地、瑞金賓館等一般不對外開放,邱力立就關注“上海瑞金洲際酒店”公眾號,得知那里舉辦攝影展開放一周,邱力立就去參加,然后一飽眼福。
比起這些,更加難的是進私宅。邱力立只能拿著相機去外圍轉一圈,碰到住戶,他就上前搭話聊一聊老房子的塵史舊事,或許就能獲得參觀的機會。但是這條路并非一帆風順,有一次,他去希樂公寓走拍,就被一位老先生呵斥住。
“儂張伐張伐(東張西望)做啥?”看到邱力立一個人走來走去,這位老先生面顯怒意。邱力立早見怪不怪,忙解釋自己喜歡老房子,所以來看一看。老先生也是見過場面的人,不吃這一套。“碰到很多不懂裝懂的人,來,考考你。”來勁的老先生沒問這幢房子的事,卻問邱力立對面的公寓叫什么,門口的這幾條馬路以前叫什么名,憑借日常積累,邱力立對答如流,老先生頓時喜笑顏開,“請”他進去坐坐。在那里,邱力立不僅看到了漂亮的旋梯,他還從老先生那里獲得了許多資料外的內容。比如說,希樂公寓的命名是因為背后投資的老板是希臘人。
和業內大咖成為“摯交”
雖然這只是一個愛好,但邱力立對待它確是十二分的嚴謹,每讀一本書,他會關注這本書的“參考書目”,然后挑其中感興趣的繼續閱讀積累。不過資料也有出錯的時候,邱力立就借助強大的網絡以及潛伏在微博上的各種建筑專業人士,使得他知識堅厚。比如新華路上的“蛋糕房”,很多資料都講這是鄔達克的作品,有位關注邱力立微博很久的專業人士,將一份說明“蛋糕房”設計者另有其人的材料上傳微博并@了他,材料細致,論證縝密,使得邱力立在對“蛋糕房”的認識上更進一步。”
對邱力立來說,微博讓他結識了許多業界老前輩。2015年的某一日,參觀完著名銀行家貝祖詒住宅后,邱力立像往常一樣,整理照片文字后發布到微博上。有博友留言說,其實住宅門口的建筑銘牌是錯誤的,這幢房子真正的主人是“顏料大王”貝潤生的兒子貝義奎。原來,這位博友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前輩,對于這次更正,邱力立很開心,又認識了一位業內行家。
邱力立曾聆聽過文保專家婁承浩的講座,講座結束后,他要來了婁老先生的微信,虛心學習求教,婁老先生成了邱力立的良師益友。
老房子,值得保護
這幾年,邱力立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今年5月是上海文博月,邱力立接到了來自國家級建筑遺產科普基地鄔達克紀念館的邀請,以“上海歷史建筑資深業余愛好者”的身份“登臺開講”,講述滬上著名娛樂文化地標“大世界”的前世今生;此外,他的四十余張“上海老公寓”和“上海老洋房”照片接連刊登在近兩年的《上海年鑒》中;市區地方志辦公室要搜集有關上海歷史的文字,他也受邀參與其中有關寫作。
現在,邱力立將關注點放在老房子的保護上。尤其是一些私宅,入駐者對建筑內部“隨意裝修”,致使建筑“原有風貌”損失殆盡。6月下旬,巨鹿路888號的歷史建筑被定性為違法拆除事件,違規業主被處罰3050萬元。看到這一消息,邱力立很欣慰,實際上他也是這件事的推動者。一開始,這個新聞報道并沒引起相關重視,邱力立在微博上@婁承浩,帶動了事件的二次曝光。
不過邱力立覺得,一幢歷史建筑被解救出來,還有許多歷史建筑面臨相似的命運,因此,自己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微博節選
【@王陽明66】:#上海老建筑#瑞金賓館,曾幾何時因其“國賓館”的角色使人頗感神秘。說起瑞金賓館必然要提及它最初的主人馬立師家族(Morriss),大約在19世紀中后期時,約翰·馬立師與他的英國同鄉亨利·雷士德一起乘船來到上海(雷士德后來成為上海歷史上著名的地產商、慈善家和建筑師,他所創辦的“德和洋行”與公和洋行、賚安洋行、通和洋行等齊名),在初期的航運領域中“小露鋒芒”后又大舉涉足地產領域,終成滬上一代“地產大鱷”……
@城市的盛宴:專程去看了兩次,雨天和晴天各有各的驚艷。
@jlq1102:跟著您的文筆,總能使人有無數回憶!
【@王陽明66】:#上海老建筑#十分有幸能在萬科“封賞老建筑”的活動中參觀了位于番禺路的孫科別墅,老洋房透過那時間積淀下的神韻,向我們無聲地訴說著她曾經歷過那一段段過往歲月,把我們的思緒頃刻間帶回到了八十多年前的那一片滬西往事之中……
@喬箬曦Ellen:武康路附近一帶的西班牙小別墅很有統一的地中海風格,但和這一棟還是很有差別的,下次有空去看看。
@Low-Key_Rabbit:建筑整體保存還是完好的,但給人產生一種“被遺忘”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