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蜿蜒的湄公河,流淌過一片隱秘的國度——老撾,這個國家,沒有附近的柬埔寨、泰國有名氣,但是在那里,生活著一批來自上海的青年志愿者,他們所做的一點一滴都在對那里產生影響和改變。理想公司的張子昊正是其中之一,4月18日,90后的他跟隨上海市團市委組織的第9批中國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援老撾項目志愿者服務隊出發了。他是上海電信派出的第一位赴老撾志愿者,也是本批8位赴老撾服務隊中年齡最小的成員。
為老撾青年開發App
這次志愿者服務為期半年,如今,志愿服務時間過半,張子昊也漸漸熟悉和適應了當地的工作和生活。
8位志愿者在老撾的主要工作不盡相同,有漢語教學、漢語新聞播音等,張子昊的崗位是老撾團中央IT信息中心的技術顧問,包括機房維護、多媒體工作室建設方案制定、老撾團中央官網的內容編輯和設計、漢語教學等內容。
在理想公司,張子昊的崗位是市場策劃,和技術的關聯性并不是很大。“我在那里也是邊學習邊服務。”比如,張子昊目前正在開發一個叫作“老撾青年”的App。張子昊的角色是產品經理,等于要對整個產品負責。在開發前,張子昊查看了國內很多地市級團中央App以及公眾號的模板、頁面設計,在開發過程中,張子昊和同事們碰到不懂的問題,就網上查資料,或者詢問國內的同事。“老撾青年”App的開發是下半年的重點項目,現在,這個App安卓版本的功能和模塊已經基本定型。
“當地青年非常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我希望這個App能幫到他們。”張子昊說。
教老撾同事學中文
中文教學也是張子昊志愿服務中一項重要內容,教學的對象則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張子昊在教學方面花的心思和精力并不比技術工作少,“我沒想到他們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的熱情那么高。”沒有固定的教室,那就讓課堂“流動”起來,除了固定的上課時間,吃飯時、開會間隙、下班后,只要一有空閑,哪怕只有短短的十分鐘,當地同事也會圍在張子昊身邊,因此,在辦公室,總能聽到此起彼伏的跟讀聲。為了這份熱情,張子昊也加足了馬力。他買來了《跟我學漢語》的教材,從上海師范大學畢業的他,又聯系上了以前的大學老師,討教漢語言教學的方法。
那里條件相對比較艱苦,沒有PPT、沒有投影儀,張子昊在黑板上手寫,甚至需要手繪。有一次,張子昊在教家族中的各種稱呼時,有人問“soninlaw的中文是什么”,“法律上的兒子”在中文里就是“女婿”,但是教材上的家庭譜系圖中女婿、兒媳等這類關系并沒有反映出來,于是張子昊就在黑板上重新畫了一張家庭譜系圖,加上了女婿、兒媳的關系,大家很快就理解了“soninlaw”的意思。
每次上中文課前,張子昊總是逼著自己“腦洞大開”,想出各種方法讓大家好記、好理解。比如教他們辨別“b”和“p”,他把一張紙放在嘴前示范,發“b”時紙張不動,發“p”時是有氣流的,紙張會晃動。這樣的教學方式讓當地同事學習中文的熱情越來越高,以至于其它部門的同事都來“蹭課”。
此前,張子昊給每個老撾同事都買了一本《GoodatEnglish》的教材,上面有老文和英文的對照,不過張子昊還準備在這本書中填入中文內容,讓這本書有老、中、英三種語言的對照,“即使我的志愿者服務結束了,當地同事還可以用這本書學習中文。”
兼當“新聞翻譯官”
老撾通用英語和老語,三個月來,張子昊已經學會一些老語,買東西時,簡單的老語加上肢體語言,張子昊和當地人的交流基本不成問題。
在和同事交流時,張子昊主要用英文。張子昊覺得自己的英文并不過硬,因此,初到老撾之際,他每天的必修課就是聽BBC,一邊聽一邊記,現在一本筆記本已經記完了。
這樣的自我鍛煉讓他勝任了一個臨時加出來的任務——新聞翻譯。幾乎每天,他都要瀏覽中國一些主流青年報的新聞,并選擇一部分進行翻譯,然后發給志愿者團隊隊長審核,最后發給老撾當地的青年廣播電臺播出,目的就是讓老撾青年了解中國青年。“最復雜的就是查找背景資料,有時選擇的新聞只是一條簡訊,如果只是簡單地播出一條簡訊,可能并不會讓聽眾有深刻的印象,加入一點背景資料,可以讓內容更加豐滿。”每次翻譯,張子昊都要耗時兩三個小時。
“我既是志愿者,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張子昊說。
子昊口述:老撾,我愛上了你
如果不是這次志愿者服務的機會,可能我不會想到要來老撾。
從上海到老撾首都萬象,我們用了兩天時間,兩天,從一個世界來到另一個世界,從上海的高樓林立到萬象的青山秀水,沒有喧囂街道,沒有燈紅酒綠。悶熱潮濕的空氣中,吹來了湄公河上的徐徐涼風,湄公河,是老撾人的母親河,但在中國,它也有一個名字,叫瀾滄江,是云南許多少數民族的母親河。那一刻,我突然感覺到了親切和熟悉。
怕突然停水,洗澡都是匆匆的
在老撾,我們志愿者住的是一棟三層小樓,一樓是餐廳和廚房,二樓和三樓各有四個房間。當我們的行李堆滿客廳時,我們的新生活開始了。
初到一個風格迥異的國家,總會有各種不適應,比如飲食。生吃蔬菜一開始讓我的腸胃有點受不了,當地的水質比較硬,雜質比較多,不適合當飲用水。因此,我們8人直接從水廠訂礦泉水,經常有水廠的車拉著一車的水送到我們的住地。
老撾有旱季和雨季,入夏之后就進入了雨季,現在幾乎每天都要下一場大雨,一下大雨,多處地方就會積水。不過,這還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一下雨就會停電,停電之后水泵就不工作,就會帶來停水以及斷網。在35度的天氣中,停電、停水都是突如其來的,有的志愿者就碰到過洗澡的時候突然停水的尷尬,因此,我們洗澡都加快速度。
在這樣每天下一場大雨的季節,我也感受到了老撾人民的熱情。當地人的交通工具一般都是摩托車,條件好一點的有輛小車,而初來乍到的我們,為了安全是不允許開摩托車和汽車的。從住處到辦公室這段3公里的路程,我一般騎自行車。每逢下雨,這段石子路就變得坑坑洼洼,一腳一個水坑。當我被困住無法出門時,總有同事主動來詢問是否需要搭車,即使他們可能要繞路來接我,即使和我是兩個方向。
幫忙搬了桌椅,就被請去做客
淳樸、自由、感恩是老撾當地人給我留下的印象。我剛到IT中心時,正逢他們在處理一些閑置的桌椅,要把50多張桌椅搬到另一棟樓,我便與他們一起搬桌椅。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沒想到負責這項事務的同事特意來感謝我,并邀請我去他家做客。
還有一次,我給同事們上完中文課,當我準備下課的時候,同事們讓我等一下,說準備了一個smallparty,隨后他們像變魔術一般拿來了兩個披薩。原來,當時我到IT中心上班一個月,這算是一個小小的歡迎和慶祝儀式,也是感謝我教他們中文,這份心意讓我充滿感動。
雖然遠離家鄉,但我并沒有感到孤獨,通常周末會被安排得滿滿的。同事們經常會邀請我參加當地有特色的一些活動,比如前不久的入夏節以及瀑布野餐。我跟著同事們去萬象著名的寺廟西薩格寺參加當地這個傳統而又隆重的活動,我們坐在青山秀水中,啤酒和幾盤當地特色小吃相伴,把酒言歡。
志愿者,我心中一個神圣的稱號,從世博會的“小藍莓”到赴老撾服務志愿者,我在各種志愿活動中充實了自己。而老撾,也定然不會讓來自上海的青年空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