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把這個問題拋給醫學或通信專家時,對方都無法用一兩句話來準確給出答案。
這讓心急的通信用戶有些抓狂。
有人將這比喻成中國大媽去請教基金經理,這個股票能不能買……媳婦遇上兵有理說不清。
在上期《走近手機、基站輻射系列報道》中,《IT時報》記者走進手機輻射測試實驗室,用國家標準、真實數據來告訴大家我們身邊的輻射到底有多大,而這期報道中,則讓輻射與健康面對面,看看傳聞中手機輻射致癌、輻射致病等傳聞到底對人類的影響幾何?
如何定義輻射與健康之間的關系?
為什么科學家不能直接告訴我們,手機輻射到底致不致癌?因為目前這個課題在科學上還無法完全證實或證偽,不能用簡單的“Yes”或“No”來回答。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權威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觀點,客觀且具有借鑒意義。2011年,IARC將常用手機輻射電磁波列為“潛在致癌物G2B組”,其定義為:有一定潛在可能性與導致癌癥相關,但目前來看,這個距離還非常遙遠。這項結論是來自于14個國家31位科學家根據2708名神經膠質瘤患者和2972名健康人群進行的對照研究。
有趣的是,與手機輻射電磁波同時列在“G2B組”,還有著名的全民飲品咖啡和人氣美食泡菜,咖啡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日常飲品,而韓國在將泡菜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曾強調,食用泡菜可口健康,而且對身體有益。
另外,IARC還認為紫外線的致癌級別要明顯大于手機輻射,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本報上一篇系列報道《手機輻射不健康?尚不及這幾天的陽光!》中的觀點。
由于無法從理論根源驗證手機輻射和健康的關系,所以全球醫學和科研機構圍繞手機輻射進行了大量實驗性研究。十多年來,許多科研機構紛紛發布了自家的研究成果。
手機輻射致癌?
近年來,腦膠質瘤的患者明顯增多。于是,有人認為手機的普及和長時間使用,可能是罪魁禍首。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曾對此進行了長達為期兩年的研究,研究人員將小白鼠放到手機輻射水平較高的環境里。研究人員讓懷孕的小白鼠暴露在高輻射水平的環境下,每天8小時,持續了7天,直到它生下小白鼠后才停止了輻射。到生下的小白鼠長到三周并斷奶后,再次將其跟母鼠放在一起接受輻射。在這些小白鼠性成熟后進行檢測,結果發現,除了一只雄鼠患有神經膠質瘤外,其余小白鼠均沒有任何癌癥的表現。
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一個分支研究機構進行了一項名為Interphone的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研究納入13個國家的萬余名受試者,其中包括2765例腦膠質瘤、2425例腦膜瘤、1121例聽神經瘤、109例腮腺惡性腫瘤患者和7658例正常人對照者,最后的研究結論是使用手機并未增加罹患上述腫瘤的風險。
一項來自澳大利亞的調查數據顯示,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如今患腦癌的人數增長了約30倍。但研究人員同時發現,患腦癌的人年齡普遍在70歲以上。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手機輻射真的有足夠大的危害,那么應該有大量的年輕人和中年人患病,然而現在患病人群還是集中在70歲以上,這部分人群很少使用手機。這也就說明,腦癌跟手機輻射沒有直接關聯。研究人員進一步認為,腦癌人數上升是因為過去的技術根本檢查不出腦癌,而現在的科技已經可以提前獲知是否患病,所以才會出現患病人數的大幅度上升。
上述觀點,得到了中國醫療工作者的認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醫師張建民認為,依據他們所做的動物實驗得到的結論是,電磁輻射引發膠質瘤的證據不足。他表示,現在患膠質瘤的病人確實不斷增多,但不能就此判定是發病率在快速上升,“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醫療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讓膠質瘤的發現率大大提高了,才會讓人有這樣的感覺,現在患膠質瘤的人特別多。”
除此之外,多年來英國、丹麥、瑞典、日本等國的研究人員都進行過相關實驗,最終均證明了手機輻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丹麥的一項全國性研究表明,打手機與腦瘤、白血病、癌癥之間有聯系的假設不成立,盡管有許多人抱怨使用手機有副作用,但目前尚無一人確認自己對手機輻射過敏;美國癌癥協會早在2001年就已正式表態,被人體組織吸收的手機電波因為沒有電離輻射且能量很低,所以不可能導致癌癥;瑞典查爾摩斯大學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顯示,通過對人及動物進行過試驗和研究,沒有發現使用移動電話易患癌癥的證據。
世界移動通信論壇在一份報告中稱,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全球共有289項實驗,均未能找出手機輻射對人體有害的“罪證”。
記者手記:手機輻射就像可口可樂
手機輻射對人體健康究竟危害幾何?我想說,手機輻射就像可口可樂和麥當勞,生活中已經無處不在,而且對有些人來說它們難以抗拒。
人類飲用可口可樂的歷史已超過100年,人類用三四代人的時間證明了可樂至少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沒有任何問題。然而,有關其危害人體健康的報道仍然接二連三。
所以,“喝可口可樂和吃麥當勞沒有任何問題,但少吃點也錯不了。”也就說,“人人都可以使用手機打電話、上網、游戲,但少玩一會兒不會錯,更不要成為醉生夢死的低頭族。”
可以確定的是,現在權威醫療和科研機構還無法確認手機輻射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或定量揭示其影響究竟有多大。另一方面,臨床試驗和觀察中并沒有發現由手機輻射直接引起的惡性病例。
我無法告訴你一輩子使用手機所產生的輻射到底有多可怕,但可以確定地告訴你,與微波爐、冰箱、電視等家電相比,手機的輻射并不會更大。同樣的道理,即便紫外線致癌可能性更大,也不是說我們沙灘上曬個日光浴就會得皮膚癌了。
一切都在論證和實驗過程中,現階段無休止地討論“手機輻射危害論”只能是一個偽命題。而結論則將交由未來科技、醫學和人類的發展和未來去解答,無線移動通信技術在人類生活中普及最多不過20年時間,在遺傳學、基因等各個層面上,人類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認識環繞在身邊的這位“新朋友”——手機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