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硝煙四起,崇明局從區局到分局到營業廳,在排行榜里始終都名列前茅。在最近兩周的榜單里,不僅崇明局占據了區局郊區組的榜首,5個分局“霸占”了分局榜前5名,向化向貿路營業廳更是連續6周拿下營業廳郊區組冠軍。這一靚麗的成績反映出了崇明局銷售隊伍“狼性”的一面,這也得益于崇明局有一支穩固的營業員隊伍,在83名自有營業員中,有將近一半的營業員都做了5年以上,10年以上的營業員占了四分之一。為什么能夠十幾年如一日地堅守在營業廳?“感情”兩個字,在不少老員工看來,占了最重的分量。這份感情,則是來自于一種溫度和一種厚度。
和局長一起吃飯,和分局長一起加班
“我們營業員從來不會覺得,干著一份基層工作而難以啟齒,反倒認為營業員是一份有尊嚴的工作。”從崇明局營業員隊伍里走出來的十九大黨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邱莉娜如此說道。
在崇明局里,營業員的隊伍地位確實不一般。每個月,營業廳的店長們都會“上去”參加局務會。要知道,局務會一般只有局領導和中層干部參加,但崇明局打破了這個“規矩”,為的是讓店長們更好地把握公司發展的全局方向,更讓一線營業員們增強主人翁意識,認識到自己是崇明局的重要一份子。
每個月,公司資深經理、崇明局局長施恩都會“下來”和營業員們一起吃飯。最冷的冬天、最熱的夏天、最重要的節日,施恩一定會到營業廳去走走。更讓營業員們倍感意外的是,在小食堂里,常常可以偶遇施恩局長。他就像個大家長一樣,跟營業員們圍著一張桌子吃飯,放松地拉家常,營業員被用戶冤枉了,業務發展遇到難題了,他都會幫著出謀劃策。施恩之所以那么愿意與營業員們一起吃飯,是因為他想更多地了解他們,更多地幫助他們,他說:“營業廳里、會議室里聽不到的話,可能會在飯桌上聽到。”
這份溫度,成就了營業員的熱度。堡鎮營業廳店長顧珺已經在崇明局做了17年的營業員,她說,自己能十幾年如一日地跟工作談戀愛,正是因為一件“小事”一直掛記在心頭。有一次,顧珺因為父親生病請假,一同在小食堂吃飯的施恩聽到以后,立馬打電話詢問崇明衛生局的朋友:“我有個朋友的父親得了肝病,你認不認識主治肝病的專家醫生?”這一句“朋友”,這一通電話,讓顧珺一直溫暖到現在,她說:“我心里一直記著這事。”
除了這位親切的大家長,崇明局的分局長們也跟營業員們像家人一樣打成一片,不少分局長更是“駐扎”在了營業廳。陳家鎮裕安營業廳值班長陳春霞也是一位做了15年的老營業員,她說,自己的工作熱情就是被領導感染的,分局長每周都會到營業廳來慰問大家。有一年冬天,為了完成任務,分局長陪著大家一起加班到末班車都沒了,然后分局長就開車把營業員們一一送回家。
這在崇明局并不是特例,不少分局長都會跟營業員們一起加班,做著外呼指導和“后勤部長”。
從代理商員工,成長為最大營業廳店長
能不能轉換身份,往往是營業員這個外包人員群體最為關心的問題。在施恩看來,一個員工的能力和成就,應該由貢獻大小來決定。
陳愉在新河營業廳做了5年營業員,雖然在崇明局并不算老營業員,但她加入邱莉娜工作室銷售精英團隊已有兩三年了。銷售精英團隊采取的是積分考核,末位淘汰制度,為了留下來,她非常珍惜每一次培訓時間,積極爭取外出交流的機會。
在崇明局,營業員們看得到清晰的成長通道,從銷售精英團隊晉升為店長,從店長晉升到派遣制,這更激發了普通營業員的斗志,因為他們看到,一個人的成長就是與貢獻掛鉤的。
此前,崇明局已經有3位營業員轉為電信身份員工了,其中就包括邱莉娜。還有很多優秀人才開始跳脫出來,李苗苗10年的成長路徑就給普通營業員們打了個“樣板”,她原來是一個代理商的臨時工,之后來到崇明局營業廳,從一位普通的營業員成長為店長,從管理3個人的小營業廳起步,她如今已經成為崇明局面積最大的營業廳麥風手機城的店長。
營業廳也是一個鍛煉人的舞臺。樊萍原來只是默默無聞地做著后端工作,跨出了劃小承包的一步,擔任門店督導鍛煉一番后,才發現了自己在營業廳管理上的才能,后來榮獲全國最佳小CEO,如今成為崇明局最年輕的黨支部書記。
電信員工的福利,營業員們一起享受
“再做17年也愿意”“我想我會一直做到老”“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可能是最后一份工作”……這些話都是崇明營業員的真情告白。
在營業員的桌子上都插著一根刻著自己名字的棒棒糖,他們一直舍不得吃,原來這是崇明局渠道中心之前送來的新年禮物。渠道中心在條線管理上對營業廳嚴格要求,但也非常看重對營業員的理解和情懷。在營業員看來,這份工作做上手了其實很輕松,來往都是熟悉的用戶,共事的都是師徒和朋友,指標有困難可以找渠道中心想辦法,人手不足可以找分局援助,處處有支撐。
在營業員向記者細數員工福利時,一直就像這根棒棒糖般的甜蜜。營業員享受著電信員工一樣的福利,今年工會關愛項目就增到六大項,每人生日時,工會會送上一個蛋糕,每年都安排體檢一次,傳統節日慰問、素質拓展、文體活動都少不了營業員的份。分局改造小食堂、休息室的時候,都會優先考慮營業員的需求。
不管是區局、分局、渠道中心還是工會,從來都把營業員當成自己的員工看待,從而讓營業員有了“家”一般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