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手機輻射?知道。
那怎么辦?沒辦法,離不開了!
你知道基站輻射嗎?知道。
那怎么辦?只要別豎我家門口就好!
手機和基站編織起人們身邊無處不在的移動互聯網,微信、微博、支付寶等移動應用的每一次“跳動”都離不開移動通信網絡。
可是,有無線通信的地方,就有信號輻射。雖然現在的社會大眾已經擺脫了面對移動通信輻射時的惶恐和惴惴不安,但當真的談起輻射,難免還得談虎色變。輻射致癌、手機放床頭會長腦瘤、輻射會引發癡呆癥……有關輻射危害的流言蜚語總是每隔幾年就來嚇唬我們一回。
針對手機和基站輻射這兩個老話題,《上海電信寬帶》將連續三期刨根問底,一竿子戳到底為大眾透徹解讀,在這個輻射無處不在的世界中,我們的手機輻射安全到底打幾分?還廣大電信用戶一個放心。
你真的在乎手機輻射嗎?
每隔一段時間,媒體和非盈利組織就會公布一些諸如“最低手機輻射榜單”“十大手機輻射最高機型”之類的榜單,消費者敏感的神經一次次被挑動。
然而根據記者調查,目前我國手機輻射標準已經平穩執行十多年,而且所有銷售手機說明書中都被要求明確標注SAR值(輻射被人類頭部軟組織吸收的比率)??上У氖?,一直把手機輻射掛在嘴邊的消費者卻無人問津,手機賣場也對此漠不關心,“輻射更低”似乎從沒成為中國消費者的主要購機標準之一。
據記者調查,在目前中國市場銷售的手機中,iPhone、三星、華為等均在說明書中標注了SAR值。一位手機廠商人士介紹:“手機輻射標準早就普及了,難以想象國內會有輻射不達標的手機出售!輻射測試已經執行了十多年了,是每款手機必做的標準動作,沒有這份檢測報告是100%拿不到入網許可證的。”我國目前執行在日本和歐洲普遍采用的2.0瓦/千克SAR值標準,俗稱“歐標”,任何一款手機如果不達標,是無法在國內市場銷售的。
然而在手機賣場,銷售人員卻對此一無所知。記者走訪了多家手機賣場,銷售人員均表示,“沒聽說過手機輻射的標識在哪兒”,也從沒有消費者向他們咨詢過手機輻射的問題。
“既然連賣手機的都完全不知道,就更不要說我們這些消費者了,我就從沒聽說過SAR值。”正在選購手機的市民朱小姐向記者表示,“如果能知道手機輻射值大小,我很可能會挑選一款輻射相對較小的?!?
走進手機輻射測試實驗室
既然SAR值顯示了手機輻射值的高低,那么SAR值到底意味著什么?SAR值又是如何被測出來的呢?在我國,如泰爾實驗室、SGS等權威標準認證機構都可以對SAR值進行檢測,這些實驗室提供的權威測試報告,會成為手機入網和上市銷售的必備條件之一。
記者走進其中一間實驗室,一探手機輻射值是如何被測出來的。實驗室工程師為記者簡單模擬了SAR值的測試過程,用來模擬人體的是一個裝滿人工人體體液的長方形箱體,其凹槽部分分別模擬人的左腦、右腦和腰部,被測手機將在箱體周圍的各規定部位模擬最大發射功率,與此同時,特制的探針會探測箱體內的各部位體液所發生的微小變化,所得數據,再經過標準規定的計算方法就可以得到最后的SAR值。
據透露,目前國內手機的測試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絕大多數都能達標,國內消費者無需為此過度擔心。同時,上述測試工程師表示,CDMA制式手機的輻射總體略小于GSM、3G、4G等其它制式的手機,這在平日的測試數據中可以明顯看到。
基站輻射國標更“嚴苛”
當手機成為如今人們生活形影不離的伙伴之后,大多數人對于手機輻射的態度變得溫和了許多,既然生活再也離不開手機,那么許多人選擇坦然使用。唯獨,對于基站,不少通信用戶還是難以接受,每當看著自家小區里矗立的基站時,心里仍是一百個不放心。
一位負責基站談點的一線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我們進小區進行科普宣傳的時候,都是帶著微波爐和手機一起去的,利用專業設備當場測給用戶看,到底哪個輻射大。有些用戶看了數據,放心了。也還有少部分用戶,說什么都不信。”
其實,廣大普通中國通信用戶并不知道,相比手機輻射我國采用國際通用標準,在基站方面,我國的標準可比大多數歐美發達國家要嚴格十幾倍。在基站方面,我國的《電磁輻射防護標準》中規定了手機頻段的輻射照射限值為一天24小時任意連續6分鐘的平均功率密度為40微瓦/平方厘米,而美國的是600微瓦/平方厘米,兩者相差了整整15倍。歐盟和日本則是450微瓦/平方厘米,也遠遠高于中國的標準。
運營商人士表示,每個基站選址時,都會經過反復的測試和估算。在基站電磁輻射值的國家標準制定當中,已經嚴格考慮到了其安全性。
上海市環保局輻射環境監督站實測結果表明,與基站的直線距離約200米的居民樓,檢測人員用綜合場強儀檢測磁場輻射值。經過檢測,該居民樓的磁場輻射平均值為0.38微瓦/平方厘米。離基站直線距離約100米的居民樓,輻射值為0.41微瓦/平方厘米。湖北省環境保護廳輻射環境管理站的檢測人員,檢測了基站安裝頂樓住戶家的輻射值為0.31微瓦/平方厘米。
上述數據清晰地說明,即使就在基站附近,人們在撥打手機或上網時所受到的輻射值也很低的,甚至比稍遠的民居更低。
手機輻射比太陽光安全?
針對手機輻射的安全性,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教授姚道新甚至表示:“如果說手機輻射危險,那平時處在太陽光下就更加危險了?!?
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質,只要其溫度高于絕對零度(即-273.14℃),就會自然產生輻射電磁波。我們日常所處的溫度大約是300K(即27℃),這遠高于絕對零度,也就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輻射的世界里。
姚道新介紹,輻射在物理學上嚴格來說是指零質量粒子以光速傳遞能量的形式,其中電磁波最為常見?!半姶挪l率越高,危害越大;能量越高,危害越大”。
電離輻射具有足夠高的單粒子能量可以將原子或分子電離化,這類輻射在足夠的強度下可以對生物體造成嚴重的傷害。類似紅外線、微波、無線電波以及無線長波等低頻率射線都屬于非電離輻射,而手機和基站輻射即無線電波范疇。
姚道新解釋,人們曬太陽時感覺身體發熱,甚至皮膚發燙,電器的輻射也是同理。相對來說,電器輻射強度極低,曬太陽都沒事,電器的這種熱效應就更沒必要擔心了。
從電磁波的波長與頻率對照表中得知,人類肉眼可以感知的可見光發散的射線頻率約為1015赫茲,而手機、電視雷達發散的射線頻率僅約為109赫茲。近日,連續40℃的高溫天下,從某種意義上說,陽光的輻射確實遠遠大于手機和基站輻射。
從科學的角度分析,如洗臉防輻射、仙人掌防輻射、防輻射孕婦裝等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